
雷鋒頭戴一頂長耳皮毛軍帽,雙手緊握沖鋒槍,端莊站在松樹前的照片。
在雷鋒留世的眾多照片中,有一張照片在國內和國際上產生相當大的影響,曾入選國際權威的藝術攝影組織“GAPA”評選的全球20世紀最有影響的100張圖片。3月3日,記者采訪了多名雷鋒老戰友,得知這張照片是由曾在沈陽日報任職的沈陽人周軍所拍攝的。
1998年,加拿大一家在國際上比較權威的藝術攝影組織“GAPA”,評選出全球20世紀最有影響的100張圖片,其中中國入選兩張,一張是毛主席于1966年在武漢暢游長江的照片;另一張就是雷鋒頭戴一頂長耳皮毛軍帽,雙手緊握沖鋒槍,端莊站在松樹前的照片。
沈陽市雷鋒精神研究會副會長華東方介紹,這張照片是周軍在《東北民兵》雜志任記者時所拍攝的。1958年,周軍調到沈陽軍區政治部《東北民兵》雜志社任編輯、記者。1976年轉業來到沈陽日報社,先后任總編室副主任、農財部主任。1978年,調至遼寧電影制片廠,1990年末離休。
根據這一線索,記者曾多次尋找周軍,遺憾的是一直未果。記者費盡周折,在一份歷史資料中,終于找到了周軍有關該張照片拍攝經過的一篇回憶文章。
周軍在文中回憶道,他是在1961年第一次見到雷鋒的,在沒有見到雷鋒之前,已從報紙上和廣播里,知道了解了雷鋒的事跡,并為其精神所感動,一心想有機會見到、采訪雷鋒,和雷鋒交朋友。1961年冬,沈陽軍區召開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會議,聽說雷鋒也來參加,編輯部決定邀請雷鋒寫一篇文章,拍攝一張雷鋒的照片作為封面,這個任務交給周軍來完成。
然而,雷鋒是個大忙人,除了開會外,業余時間里也總是忙活,抓緊時間和戰友們交流學習經驗,而且還隨時隨地幫助招待所打開水、清理衛生和洗涮餐具等,因此,招待所里里外外無人不認識雷鋒。
周軍雖然不認識雷鋒,但到招待所一打聽,很快就在招待所一個樓梯口找到了正在清掃衛生的雷鋒。當周軍作完自我介紹之后,將編輯部的意圖告訴給了雷鋒。雷鋒笑瞇瞇地說:“我一定完成任務,寫得不好請你們修改。”第二天,雷鋒便如約來到沈陽軍區政治部北院,周軍把他迎接到編輯部。雷鋒把寫好的稿子遞給總編,連連說:“請先看看,也不知道行不行?”當編輯部同志請雷鋒署上自己的名字準備做鋅版時,雷鋒提筆認真地寫了起來,寫了一個又一個,直到編輯部同志滿意為止。
隨后,周軍將雷鋒帶到政治部院內,準備拍張照片。雷鋒聽說要拍照,立即檢查軍容。按周軍預想的構思,想把雷鋒拍攝成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位偉大戰士的形象,要像一尊塑像,給人一種高大、剛毅、莊重的感覺。然而,周軍發現雷鋒的著裝與構想不太一致,特別是他戴的那頂亞寒區配發的剪絨帽,與創作意圖不協調,好像洗過多次,還有點小,看起來不大氣。這時,有位從黑龍江調來的同志從這里經過,戴的是一頂大皮毛帽子,周軍便借過來,可是壓在雷鋒頭上又顯得比較大。編輯部李奎根急忙將自己的皮毛帽子拿來,給雷鋒換上,結果比例適當,出現了預想中的效果。
周軍回憶道,當時天氣很冷,多次換帽子,又不能戴手套,雷鋒卻一直耐心密切地配合著,手和臉都凍紅了,仍一遍遍地配合著拍攝。為了突出雷鋒的形象,周軍采用了適度的仰拍角度,拍下了這張永恒的照片。1977年,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以“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——雷鋒”為題,出版發行了這張彩色合成照片(用手工著色),并征得周軍的同意,將原來雷鋒背后的小毛松換成黃山上的迎客松。
|